吴灵姝:希望越来越多的非遗和传统技艺走向台前,成为顶流
时间:2025-01-19 09:30 来源:交汇点新闻 字号:默认

当省人大代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南通大学蓝印花布艺术研究所所长吴灵姝,身穿蓝印花布衬衣,手中拿着蓝印花布制成的玩偶,走上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通道”时,一下子吸引了所有媒体的目光。

这是吴灵姝和现年97岁、从艺90年的奶奶一起做的蛇年生肖玩偶。“现在奶奶仍时常在博物馆中纺织、印染,这种坚守精神一直不断感染着我和青年人。”吴灵姝说,蓝印花布技艺起源于江苏,从江苏逐渐流传至全国。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小生活在蓝印花布的染坊中的吴灵姝,看到父亲成天在染坊里染布、洗布,感觉蓝印花布和现代生活没有什么联系,一开始也非常不理解、不情愿做蓝印花布的传承。

在和父亲的一次次争吵和一次次促膝长谈中,她也看到染坊里六七十岁的老艺人有时染布时,疼得直不起腰,慢慢意识到,南通蓝印花布作为我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去传承。于是她下定决心,重新回到了儿时熟悉的染布环境中,踏踏实实地磨炼技艺,她的丈夫也辞去银行工作,从一个金融男变成染布匠。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让她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传承好这项非遗。

这些年,吴灵姝和同事们走遍了江苏、湖南、湖北、浙江等21个省份,进行大量田野调研,抢救保护了六万余件蓝印花布、彩印花布等实物遗存,二十多万个纹样。在此基础上,他们出版了十余部蓝印花布专著,其中《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获评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学术著作奖。“我们希望将散落在民间的蓝印花布像珍珠一样串起来,保护好濒临消失的文化遗存。”吴灵姝说,在保护的同时,他们不断做好蓝印花布的创新,设计了近千件蓝印花布作品,让蓝印花布得以活态传承,更好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他们还在江苏省举办的首届乡土人才技能大赛上取得了全省第一名的成绩;恢复了失传千年的传统印染工艺,修复了蓝印花布经典图案纸版1256套。

前不久,南通蓝印花布走红,李子柒之前到蓝印花布博物馆学习技艺,将蓝印花布工艺制作成短视频传播,受到大家广泛的关注,也让吴灵姝更加坚定要以初心来守护、以匠心来传承,深耕非遗的好故事。他们开始尝试着在各大平台直播,带大家参观蓝印花布博物馆,将蓝印花布的材料之美、工艺之美、文化之美呈现给世界。

“现在,我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蓝印花布的传承行列,让我看到了蓝印花布更好传承下去的光明未来和无限可能。”吴灵姝高兴地说,他们在清华大学共同建立传统印染工作室,在南通大学创办了蓝印花布艺术研究院,举办了12期传统印染培训班,先后免费培养了来自贵州、云南、广西、甘肃、湖南等地400多名印染技艺人才,他们结合所学,返乡创业,让乡土产品有了自己的市场,助力乡村振兴。比如云南西盟佤族的李宪兰,把蓝印花布与织锦工艺结合,培养出蓝印花布及织锦技术型人才5000余名,为西盟县2000多名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作为人大代表,在履职中,吴灵姝非常关注非遗传承、发扬光大。她提交的关于设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建议,得到省文旅厅的重视,已纳入规划中。在省人代会上,她也多次发言,提出加大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力度,赋能江苏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也都得到了反馈。

“我希望越来越多‘养在深闺人不识’的非遗和传统技艺走向台前,成为顶流。”吴灵姝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